2017-12-12
3980次
字體
(2017年11月30日 南京)
同志們:
今天召開這次會議,主要任務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總結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機化科技創新和專家組工作,組建新一屆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專家組,謀劃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專家智庫建設。剛才,羅錫文院士代表專家組全面總結了過去五年農機化科技創新專家組工作,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議;安寧同志宣布了新一屆專家組的組成名單和工作制度;農業部科教司產業處徐利群處長對如何發揮專家組作用,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提出了希望和建議,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過去五年農機化科技創新成效顯著,專家組發揮了積極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部高度重視農機化科技創新工作,強化規劃引領,加強條件建設,壯大人才隊伍,增加科研投入,探索創新機制,推進成果轉化,農機化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機化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創制、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如:在種植業方面,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農機化技術開發與應用步伐加快,大馬力拖拉機、大型復式作業機具、大喂入量聯合收獲機等技術和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開發了基于北斗的農機自動導航終端產品,打破了國外農機自動導航技術對我國的壟斷。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玉米精量播種、收獲技術日益成熟,馬鈴薯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研發加快推進。油菜毯狀苗移栽、收獲取得突破,棉花、甘蔗、花生等收獲技術與裝備加快研發推廣。同時在生產應用上,先后發布了小麥、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油菜、花生、棉花、甘蔗等機械化生產技術指導意見。在養殖業方面,設施養殖工藝、飼喂、環控、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工程技術裝備更加完善配套,集約化養殖環境持續得到改善,牧草種植、收獲、加工機械化技術也取得新的進展。在農產品初加工方面,突破了光電智能分選技術,研制了小麥、雜糧、茶葉等分選裝備。在設施園藝方面,室內育苗、栽培、水肥藥一體化和環境控制自動化、智能化等裝備技術得到研發與推廣,設施園藝生產能力和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過去五年,農機產品品種增加500多種,制修訂農機化標準近500項,技術集成配套有效推進,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不斷完善,這些科技成果為農機化從耕種收為主向產前產后延伸、由以大田作物為主向農業全領域拓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農機化科技創新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結果,與專家組各位專家認真履行職責,凝智聚力,建言獻策,積極投身科研推廣一線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開的。我覺得專家組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重大決策咨詢方面,發揮了專家智庫作用。2014年,戰略咨詢專家組圍繞農機化科技創新工作,向農業部報送了《關于我國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的咨詢建議》,張桃林副部長給予高度肯定。2015-2016年,圍繞“中國制造2025”《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制定,專家組積極提供咨詢建議。2017年,聯合中國工程院提出了《關于加快推進我國農業全程全面機械化發展的建議》,得到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等。這些建議和意見,對爭取政策支持,引起社會關注,為國家農機化發展戰略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撐。
二是在重大項目謀劃方面,發揮了專家資源作用。緊盯我國農機化科技發展短板,發揮自身資源優勢,謀劃重大關鍵科研項目,研究提出了《2015年農機化領域公益性(農業)行業科技項目建議》和《至2030年農機化領域重點研究計劃》,其中的“農作物秸稈還田”“殘膜回收”“水澆地耕層構建”等7個項目得到批準實施。起草了《薄弱環節農機化技術創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建議,得到了韓長賦部長的肯定性批示,并報送至有關科技主管部門;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能農機裝備》項目立項、論證和實施中,專家組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發揮了橋梁紐帶作用。圍繞農機化科技發展的11個領域,組織開展系列活動,制訂和完善機械化作業規范和技術標準,有效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一些活動已經成為相關領域的技術推廣品牌,如“畜禽健康環境與福利化養殖國際研討會”已連續舉辦三屆,水稻機械化直播、油菜栽植、航空植保系列活動影響不斷擴大等等。專家組在薄弱環節突破,如油菜、棉花收獲,大蒜機械化推進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此,我代表農業部農機化司向各位院士、各位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準確把握農機化發展形勢及對科技創新提出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推動和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機械化保持較快發展:一是農機裝備總量邁上新臺階。2016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9.7億千瓦,預計今年將突破10億千瓦,較2012年同口徑增長20%以上。農機科技創新取得積極進展,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大馬力、高效率、高性能和復式作業機具保有量快速增加,我國穩定地成為世界第一農機制造大國和使用大國。二是農機作業水平實現新跨越。2016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5.2%,比2012年提高8個百分點,預計今年將超過66%。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水稻、玉米生產機械化率超過80%,甘蔗、棉花、油菜等薄弱環節的機械化水平有了突破性進展,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畜力為主轉到機械作業為主的新階段。三是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有了新提升。以農機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涌現,2016年全國農機戶和農機服務組織總數達到4200多萬個。跨區作業、代耕代種、全程托管等農機服務模式不斷創新,促進了小農戶與機械化大生產的對接,推動了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農機化服務領域不斷擴大,由過去的單項作業服務向綜合農機作業服務發展,由耕種收服務向產中產后延伸。全國農機化服務總收入不斷增長,服務效益不斷增加,已成為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新型業態和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但是,與現代農業發展新需求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三高三低”:從作物上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糖等經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從區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較高,南方丘陵山區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從產業上看,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而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果菜茶、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較低。發展不充分表現為“三多三少”:小馬力、中低端機具多,大馬力、高品質機具少;單項農機作業的技術多,集成配套的農機作業技術較少;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較多,大規模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較少。發展不充分的主要特征是作業質量不高,科技含量低,農機化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綜合來看,制約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短板主要有三個:一是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目前我國能生產的農機產品近4000種,僅為世界農機種類的一半,中高端產品不多,缺門斷檔和中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并存,機具的可靠性、適用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在一些領域特別是經濟作物生產還存在“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問題。二是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不配套。推進農業機械化是個系統工程,受多方面制約,我國還存在農機和農藝融合不夠等情況,品種選育、栽培制度、種養方式、產后加工與機械化生產的適應性有待加強,集成配套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研究有待加強。三是適宜機械化的基礎條件建設滯后。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丘陵山區,田塊比較細碎,機耕道路缺乏,加上種植經營分散,導致“有機難用”和機具使用效率低。機具停放庫棚設施缺乏,常年風吹日曬雨淋,影響了機具使用和壽命。農機“下田難”“存放難”和“保養難”問題比較突出。
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新時期新起點推進農業機械化,關鍵要靠創新來轉變生產方式。通過農機化科技創新,加快補齊裝備技術短板,驅動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我們要以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增產增效并重、生產生態協調為基本要求,解決“有沒有”與解決“好不好”并重,主攻短板機具、高端裝備與主攻技術集成、配套推廣結合,全力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為推動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提供有效的裝備供給和技術支撐。
三、努力開創農機化科技創新專家組工作新局面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工作。“中國制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為重大發展領域之一,出臺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等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對推進農機裝備發展和農機化科技創新做了全面部署安排。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實施了“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專項。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大幅度增加農機崗位專家數量,實現了全部50個產業體系全覆蓋。國家谷物收獲機械、牧草全程機械化生產、設施農業、智慧農業、航空植保、自走式植保機械等一批農機化科技創新聯盟相繼建立。農業部《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條件建設規劃(2016-2025)》布局并實施了一批農機化重點實驗室、科學觀測站和科研基地建設項目。各省在國家統籌布局的基礎上,圍繞本地區“產業急需、農民急用”的重大技術創新、產品創制和集成推廣,也出臺了許多政策舉措、增設了不少資金項目。可以講,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迎來了加快發展的良好機遇!領導和部門重視的程度、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力度、社會和農民關注的廣度,企業和科技人員投入的深度都是空前的,進入了歷史最好時期。
推動農機化科技創新各項工作的落實,關鍵在人,核心是發揮好科技隊伍的作用,特別是要發揮好國家現代農業技術產業體系農機化崗位專家的重要作用,既服務好產業,又服務好行業。為此,我們在科教司的大力支持下,對農機化科技創新戰略咨詢組和專業組進行了優化調整,以國家現代農業技術產業體系農機化崗位專家為主體,輔之以農機化部分知名專家、科研帶頭人,組成了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專家組,并修訂了相關工作制度,專家組的成員包含了農機化的知名院士和22所大學、27個科研單位知名專家,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農機化科技創新的國家隊。下午專家組還要分別研究謀劃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共同開創專家組工作的新局面。
(一)群力打造農機化科技最高智庫。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農業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戰略需求,加強農機化科技發展的戰略規劃、科研方向、重點任務等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和咨詢服務。充分發揮專家組的橋梁紐帶作用,團結、聯系廣大農機化科技工作者,做好農機化重大科技創新問題的技術咨詢、重大技術推廣工作的技術指導、國內外農機化技術研究進展的跟蹤交流等工作,不斷提升專家組影響力、感召力,更好地發揮農機化專家智庫作用。
(二)全力服務農業產業振興。農機化一定要在促進農業產業興旺中發揮作用。堅持產業需求導向,會同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各方面專家,促進農機農藝融合,推動產前產后技術配套,共同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特別要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平臺,加強品種、栽培、農機化技術融合,開展縱向聯合攻關,推進技術集成創新和推廣,為產業發展提供全程機械化生產解決方案。要關注優勢農產品生產機械化,緊扣產業發展實際和急需,進一步加大科研和技術推進的力度。
(三)傾力破解行業重大技術難題。堅持協同創新,開展橫向聯合攻關,推進農機化共性技術研究,突破薄弱環節機械化難點問題,促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發展。要更加關注耕地提質、精準施藥、定位施肥、節水灌溉、秸稈收儲、殘膜回收、綠色高效設施園藝、養殖環境與設施、糞污處理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推進農業資源永續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
(四)著力構建產學研推融合機制。堅持創新機制,發揮好團隊和專家的引領帶動作用,積極探索聯合協作、技術融合、利益分享機制,推動科研、教學、制造企業、推廣單位聯合協作,促進產學研推密切結合,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創新效率,促使農機化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五)合力建設農機化科技創新平臺。堅持共建共享,合力建造創新信息平臺、服務平臺。為做好專家組工作,我們組織農業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等單位開發了“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信息平臺”,剛才已經作了演示。目的是打破“信息孤島”,依托“互聯網+”,為大家打造一個服務平臺,推進科研鑒定儀器設備、試驗基地、培訓設施、基礎數據等資源共享,實現各專家組信息互通與業務協同,減少重復勞動,節約創新成本,提升創新效率。這個平臺既是專家組的交流平臺,也是專家組與農機化主管部門、農機推廣鑒定單位、生產企業、合作組織等對接交流的窗口,農機化科技創新的家園。建設、維護、利用好這個平臺,對引領推動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工作具有重大意義。希望大家高度重視,積極參與,共建共享。
各位院士、各位專家,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們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砥礪奮進,開拓創新,不斷開創農機化科技創新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局面,以優異的成績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