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4
4342次
字體
2017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我們總結了10個關鍵詞,概括這一年農機行業的最深體驗。
1.供給側改革
2017年2月5日,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
《意見》指出,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意見》提出,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主要方向,努力實現農業結構調整有新成效、糧食生產不滑坡、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活力進一步釋放,要求2017年繼續推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種植結構。
點評:對于農機行業來說,供給側需要從多功能高效率、高端智能化的產品方面發力,因為這些產品越來越多地成為用戶的首選,而那些補短板的小眾產品也實現了逆勢上揚。
另外,“后市場”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農機售出后,后期的培訓、維修、二手車交易等環節將有更大的盈利空間,由此也會催生一批相關企業,這些企業也將成為農機行業的新生力量。
2.農機化“十三五”規劃
2017年1月,農業部印發《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小麥、水稻、玉米3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達到并穩定在80%以上;糧食主產區年度深耕深松整地面積達到30%左右;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果茶桑、設施農業機械化有顯著進展。
點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快農業機械化,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中國制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為重要領域,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和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對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做出了全面部署。“智能農機裝備”納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機耕道路、農機具存放設施等列入國家規劃建設內容。
國家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完善,這些都是推動農機行業發展的利好因素。
3.農機補貼縮減
2017年,中央財政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86億元,比2016年縮減50億元。繼續推進敞開補貼,特別是對深松整地、免耕播種、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機具和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支持綠色發展的機具實行敞開補貼。
點評:農機購置補貼是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具體體現,補貼重點的變化也反映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立綠色生態導向農業補貼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業內專家推測,農機購置補貼不可能長期存在,國家支持行業發展的方式會有所變化。農機企業打好基礎、練好內功,才是硬道理。
4.土地承包再延期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
1984年,國家有關政策要求,土地承包期限應當適當延長。1993年,一些較早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地方,第一輪土地承包即將到期,國家提出,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30年不變。
點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給許多人吃了定心丸。那么,這一政策的實施對農業來說會有哪些影響?第一,土地越來越值錢了。第二,經營主體從事相關項目,將獲更多補貼。第三,有地的農民可獲得更多的收入。
土地承包期延長開啟了土地改革的先河,國家相關部門勢必會出臺一系列重大土地政策,包括土地流轉、土地變現、土地增值以及土地貸款等。
5.植保無人機獲補貼
2017年9月18日,農業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中國民用航空局綜合司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飛機規范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
《通知》指出,為引導植保無人飛機技術開發和規范應用,助力農業綠色發展,決定2017年選擇部分省開展以農機購置補貼引導植保無人飛機規范應用試點工作。
統籌考慮相關省份意愿和有關部門意見,選擇浙江(含寧波)、安徽、江西、湖南、廣東、重慶6個省(市)開展試點。
點評: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進入購置補貼無疑是促進推廣的比較快捷的方式。但如何促進市場良性發展,補貼并不是唯一的出路。
在補貼實施過程中,“補給誰”和“補多少”無疑還是最受關注的問題。如何能夠通過“補貼”手段真正讓一類產品發揮應有的作用,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
6.關鍵技術產業化
2017年11月2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現代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產業化作為9大重點領域之一被納入其中。
產業化的主要任務是:推進重大農業裝備研制;增強關鍵核心零部件自給能力;提高農機制造智能化水平;推動農機制造工藝和裝備升級;提升產品試驗檢測和服務管理能力;推進重大裝備和急需產品示范應用。
點評:如此眾多的現代農業機械關鍵技術產業化重點,為農機行業、企業的產業布局、產品布局指明了方向。
7.全程機械化
農業部聚焦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和甘蔗9大作物,圍繞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和秸稈處理6個主要環節,全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取得了明顯成效。
全國共認定130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預計全年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將突破80%。
點評:全程機械化,目前即使是主要糧食作物也才僅僅突破80%,并且在植保、烘干和秸稈處理3個環節上,各地的機械化程度差異更加明顯。近兩年,不難看出部分企業已經在烘干機領域開始搶占市場;而每年收獲后秸稈處理也是各級政府比較關注的問題。 這些都是農機行業發展的潛在機遇。
8.農機項目獲獎
201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羅錫文教授主持完成的“水稻精量穴直播技術與機具”,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青島農業大學尚書旗教授主持完成的“花生機械化播種與收獲關鍵技術及裝備”,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點評:這無疑彰顯出國家在推進農作物全程機械化方面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說明,科技創新是拉動行業發展的引擎。但是,產業化應用也是重要的環節。
9.收獲機拖拉機下滑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7年谷物收獲機下降12.58%,玉米收獲機下降11.44%;大型拖拉機下降18.93%,中型拖拉機下降11.86%,小型拖拉機下降13.24%。
中國農機工業協會統計,骨干企業收獲機總產量下降29.48%。行業骨干企業大中型拖拉機生產22.7萬臺,下降25.75%;小四輪拖拉機生產17.7萬臺,下降18.67%;手扶拖拉機生產10.87萬臺,下降29.45%。
點評:收獲機、拖拉機是我國農機行業的傳統主導業務,堪稱行業的龍頭,其市場下滑由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分析原因,困境中突圍,找到市場藍海,是企業努力的方向。
10.轉型升級
據統計,2017年農機工業產業升級效果明顯,很多經營指標呈現了上揚。行業總資產增長5.30%,應收賬款下降1.11%,資產負債率進一步降低,行業虧損額減少7.26%。
新興領域實現大幅增長。漁業機械增長54.87%,林業機械增長44.49%,畜牧機械增長26.62%。
拖拉機產量下降的同時,產品大型化依然在延續;縱軸流谷物收獲機高速增長;小型玉米機、小型拖拉機、小型播種機等產品繼續壓縮過剩產能,淘汰劣勢企業。
點評:縱觀2017年農機工業,各個子行業有起有伏,冷熱不均。但總體的趨勢是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主要表現在重大裝備技術升級明顯,產品可靠性提高,產品結構調整顯著,低端過剩產能大幅下降。
2018年,轉型升級之路依然艱辛,但唯有此,行業才能迎來下一個“黃金10年”。(來源:農業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