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7
4454次
字體
要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現代農業,一是要提高農業(高于打工)的比較收益,二是要讓務農與外出務工的勞動強度相比并不具備明顯劣勢。而這些,都離不開農業機械,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國內農機化水平提升、農機產品不斷升級、國內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國產農機主機的零部件組成中,進口部件的價值構成比例可能還在提升(更多采用進口部件),這是需要加強注意與警惕的一點,不然,長此以往,中國的農機產業就會陷入所謂“拉美化陷阱”。
國內農機產品在產品升級、產品高端化的過程中,如果主機企業靠大量進口國外零部件來組裝達到“高大上”,這樣的高端化顯然是一種“偽高端”,根本沒多大意義。
市場換不來技術,中國的農機化事業,最終還需要靠國內企業來武裝,只有國內農機企業強大了,外資產品就難以獲得超額利潤、國內農民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消費者剩余,我國發展農機化事業就可以少付出點代價。
唯有國內農機企業不斷提高競爭力,才能倒逼國外農機企業在中國建廠、提高其本土化程度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多利潤。作為外企本土化的一個“副效應”,其相對先進的技術也才能在國內市場得到更多擴散。
2月4日,新華社受權發布的今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再次彰顯了國家高層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意圖與決心。鄉村振興戰略謀劃了我國農村的巨變藍圖,鄉村振興也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三農工作的總旗幟與總抓手。
讓我們農機行業所最為關注的,當然是這次1號文件中提到的有關農業機械化的內容。文件中,農業機械化作為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重要舉措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物質技術前提,在具體內容第一部分就得到重要體現:
“推進我國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科研機構、設備制造企業聯合攻關,進一步提高大宗農作物機械國產化水平,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農林機械,發展高端農機裝備制造。”
毫無疑問,農業機械化是替代勞動力、降低農業成本、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支撐力量。同時,總書記還指出,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職業和有吸引力的職業。如果不借助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民還是采用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式的體力勞動,顯然難以達到這一目標。
也就是說,要實現鄉村振興、發展現代農業,一是從務農的心理意愿看,要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務農的投資產出比,提高農業(高于打工)的比較收益;二是從務農的生理角度看,要降低務農的體力強度,讓人愿意務農特別是讓未來的年輕人愿意待在村里務農、而不是選擇外出務工――務農的體力勞動強度要相近甚至低于外出務工工種的勞動強度。而這些,都離不開農業機械。前者,需要依靠農業機械提高規模化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糧食產量,同時農業機械還是科技的工具集成與物質載體,像精細化播種、施肥、撒藥等,減少糧食損失和環境污染,確保糧食產量(如機收、烘干、搶收搶種等方面的功能)。后者就不用說了,要以機器替代人力才能降低勞動強度,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越來越自動化、智能化,譬如遠程控制、遠程維修,將進一步提高機械對人力的替代度。
盡管這次1號文件對農機的表述才區區76個字,但內涵非常豐富,指向非常精準,深刻地抓住了當前農機行業發展的“牛鼻子”。這也是黨的十九大黨精神之于農機行業做好各項工作的指導準則。
首先,這次1號文件指出了未來一段時間農機行業發展的任務,這個任務就是轉型升級、發展高端農機裝備。這個任務也是與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社會矛盾的論述一脈相承的。目前,農機化行業面臨的最大矛盾就是農機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農機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如果要更具體更全面更權威的說法,當屬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李偉國司長對此的表述:
“與現代農業發展新需求相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三高三低’:從作物上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糖等經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較低;從區域上看,北方平原地區的機械化水平較高,南方丘陵山區的機械化水平較低;從產業上看,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而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果菜茶、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較低。發展不充分表現為“三多三少”:小馬力、中低端機具多,大馬力、高品質機具少;單項農機作業的技術多,集成配套的農機作業技術較少;小規模自用型農機戶較多,大規模專業化農機服務組織較少。發展不充分的主要特征是作業質量不高,科技含量低,農機化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
因此,對于當前的農機行業和農機化領域來說,重要的就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要解決一些領域“無機可用”和一些領域“無好機可用”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發揮政府部門(政策舉措)的引導與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要激發企業主體(包括研發企業與制造企業等)的積極性,從產品的供給側進行結構性改革。
其次,這次一號文件指出了農機行業要努力的方向――進一步提高大宗農作物機械國產化水平。這也進一步點明了目前我國農機行業的軟肋。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機化事業整體發取得非常大的進步,但是不足也是明顯的。目前國內用戶對國產產品抱怨最多的就是產品品質不佳,產品的可靠性不高。這與我們國內企業產品設計、產品制造水平、質量管理水平不高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技術研發、質量管理方面與外資企業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這當然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
我國農機工業在度過購機補貼政策惠及的“黃金十年”之后,近兩年來,農機行業呈現下行態勢,2017年國內農機產業更是進行深度調整期,國內很多知名的一線品牌遭遇較大的滑坡與壓力,但是久保田、洋馬、約翰迪爾等華外資企業受到沖擊相對要平穩得多,這得益于他們產品的結構較優、產品質量控制能力較高而獲得的需求剛性以及在華深耕多年、在中國市場的品牌溢價能力的堅挺性。
在大宗農作物機械方面,目前我們的國產拖拉機在高端化方面,與國外的技術差距非常明顯。當前正處技術升級換代窗口期的動力換擋技術,僅有幾家大企業基本掌握,不過在整體層面上,這些企業掌握的火候仍差了幾分,國內企業尚不具備隨意、大規模運用到產品本身上的能力。對于傳統的機械換擋技術,無論是作業效率還是機手作業的舒適度,都無法與采用動力換擋的拖拉機相提并論。在履帶收獲機械領域,國內企業多是縱油流技術的跟進者,缺乏獨創的技術點引領升級。在玉米收獲機領域,盡管在東北市場以勇猛機械、九方迪馬等為代表的國內企業在傳統機型方面打敗了外資品牌,但是在當前正日益受關注的籽粒直收領域,凱斯等外資品牌仍存在領先優勢,國內企業亟須盡快趕上。
此外,這次1號文件還明確提出要加快研發經濟作物、養殖業、丘陵山區農林機械,其實也就是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目前,從作物上看,像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大宗農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已經較高,而油菜、馬鈴薯、甜菜、棉花、林果業、甘蔗等作物的機械化水平仍然很低,這也導致農民生產成本高、產業缺乏競爭力。從地域看,東北、華北平原等宜機作業地區農機化水平高,但是更適合發展經濟作物的丘陵山區機械化水平仍非常低,這是人所共知的現象。加上過去發展農機化主要保障大田作物,畜牧養殖業機械化受到忽視。同樣受制于機械化水平低、人工成本高的原因,國內畜牧養殖業競爭力弱,大量肉食、奶粉進口,中國奶農處于乳制品產業鏈最沒話語權的末梢。隨著主要農作物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無論是國家的經濟環境、物質技術條件,還是從整個行業發展形勢看,我們都到了補齊畜牧養殖業機械化短板的機遇期。
值得注意的,這次一號文件專門提到要提高國產化水平。如上所述,即便目前國內企業能造出動力換檔的拖拉機,但是很多關鍵部件不得不進口。這里面,關鍵零部件制造水平不足是中國企業的軟肋與痛點。實際上不僅拖拉機,像目前國內插秧機領域最好企業蘇州久富, 為了保證產品的高可靠性,其發動機也不得不采購自日本。關鍵部件進口,既大大拉低了國內企業的盈利能力,同時在供應鏈方面也更受外資企業的掣肘。
實際上,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國內農機化水平提升、農機產品不斷升級、國內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國產農機主機的零部件組成中,進口部件的價值構成比例可能還在提升(更多采用進口部件),這是國內農機行業和主管部門需要加強注意與警惕的一點,不然,長此以往,中國的農機產業就會陷入所謂“拉美化陷阱”。特別是,國內農機產品在產品升級、產品高端化的過程中,如果主機企業靠大量進口國外零部件來組裝達到“高大上”,這樣的高端化顯然是一種“偽高端”,根本沒多大意義。
市場換不來技術,中國的農機化事業,最終還需要靠國內企業來武裝,只有國內農機企業強大了,外資產品就難以獲得超額利潤、國內農民就可以享受更多的消費者剩余,我國發展農機化事業就可以少付出點代價。購買外資產品除了單次購買成本,后期維護維修零部件成本、外資企業人力服務成本,都是一筆不菲的數字、是國內廣大普通機手的不可承受之重。此外,唯有國內農機企業不斷提高競爭力,才能倒逼國外農機企業在中國建廠、提高其本土化程度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得更多利潤。作為外企本土化的一個“副效應”,其相對先進的技術也可以在國內市場得到更多擴散。
總之,無論是發展現代農業、解決當前農機化發展的矛盾,還是提升我國農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可以在1號文件這短短幾句話中得到體現。對于國內多數農機企業來就,不妨把這幾句話作為今年的行動指南與努力的方向。(來源:農機1688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