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1718次
字體
今年“三夏”搶種搶收期間,陜西省農機管理部門運用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廣的“華德牧機”9YFQ系列秸稈撿拾打捆機在防止秸稈焚燒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秸稈綜合利用鋪平了道路,使秸稈成為新興的富民產業變為可能。為此,記者專程探訪了“華德牧機”撿拾打捆機的研發單位——中國農機化科學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以下簡稱呼和浩恃分院)。中國農機化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呼和浩特分院院長楊世昆接受了采訪。
撿拾打捆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
呼和浩特分院研發的方捆撿拾打捆機的工作起步于2004年,楊世昆院長介紹:研發的初衷是如何加快我國牧草收獲產業化的步伐。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作為專業牧機研發機構,機械工業部呼和浩特畜牧機械研究所(呼和浩特分院的前身)就從國外引進了方捆機樣機搞研發,試制出了同類產品,但作為科研項目完成后就放下了,沒有形成轉化應用。只是進入新世紀后,農業產業化被提上日程,針對牧草撿拾加工的需要,重新從產業化的角度來考慮提供有效裝備的問題。
我國發展撿拾打捆機與國外的路徑不同:國外的機械主要以收獲撿拾打捆牧草為主,用途比較單一,近些年為適應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增加了收獲水稻和小麥秸稈的功能。而我國除了要滿足牧草收獲的撿拾打捆需要外,更多用途是在撿拾小麥、水稻、玉米等農作物的秸稈上。我國每年產生6億噸農作物秸稈,傳統處理方法是焚燒或者揉碎做飼料。這些年隨著生物質能源的興起和各種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農作物秸稈越來越多地變廢為寶。基于這種狀況,從2006年起,呼和浩特分院開始對原有產品進行升級改進,由撿拾牧草單一用途發展為可撿拾小麥、水稻、玉米秸稈的多用途。特別是撿拾打捆玉米秸稈的功能,是目前在國內國際獨具的功能,其它型號的產品都不具備,曾經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為此,楊世昆院長自豪地說:“這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性能和質量是產品的命脈
楊世昆院長認為,新產品要想得到社會認可和用戶接受,產品質量和性能的可靠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因而,呼和浩特分院對撿拾打捆機的先進性適用性格外關注,嚴把質量關。
與國外方捆機向大型化發展的趨勢不同,“華德牧機”產品向小型化、多功能方向發展,以適應農戶分散經營的基本國情,目前,開發出的撿拾打捆機類型有側牽引和正牽引兩種。國外一般使用側牽引,但是在我國農作物秸稈撿拾打捆過程中側牽引不太適用,特別是在壟作地區,作業時容易騎在壟上作業,造成秸稈捆型一頭大一頭小。于是,呼和浩特分院主推9YFQ-l.5和9YFQ-1.9型正牽引機械,打出的捆型標準,便于運輸、易于貯存。
關于撿拾打捆機質量和可靠性的認定標準,楊世昆院長告訴記者:“國際通用標準是萬捆無故障;而我國目前的標準是5000捆無故障。”目前,華德牧機牌產品一般能做到7000~8000捆無故障。為保障質量安全可靠,呼和浩特分院對撿拾打捆機的生產走社會化、國際化分工的路子。對于最為關鍵的部件打結器進行國際采購,從德國一家具有百年歷史的專門生產打結器的企業購買打結器。記者問他:“為什么非要到國外購買;不能國產化嗎?”楊世昆院長回答:“從理論上可以,但是會有不少困難。第一、由于用量小,每年才采購1500~1700套,要求又比較高,基礎材料訂不到,沒有廠家愿意生產。第二、國產基礎材料和生產工藝與德國比差距較大,生產出來的產品,使用壽命和無故障時間難以保障。而德國這家專業生產廠家除了產品技術先進、質量和性能可靠外,最重要的是與我們沒有直接競爭關系,沒有利害沖突,雙方遵循的是隨行就市的原則。”他說,“除了打結器外,其余部件都是百分之百的國產化。此外,在結構設計上有兩個技術保護點,已經獲得了2項實用新型專利。”
秸稈撿拾打捆機前景看好
楊世昆院長說:“目前,我國和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在撿拾打捆機械領域還有較大差距。美國在上世紀70—80年代各種撿拾打捆機保有量就達到了70萬臺,而我國現在總量只有1萬臺,還是得益于各地對秸稈禁燒做出嚴格規定,各地農機部門紛紛將撿拾打捆機械列入購機補貼范圍。如果我國的6億噸秸稈中有三分之一能夠得到撿拾打捆處理,估計需要20~30萬臺機械。”
呼和浩特分院今年可生產出800~1000臺撿拾打捆機,明年預計可以生產1200~1300臺,后年有望達到2000臺。盡管數量不大,但也在逐步擴大市場份額、逐步替代進口產品,在農作物秸稈撿拾打捆市場份額中80%以上是國產機器。
據對用戶走訪調查,農民買一臺機器通常兩年可以收回成本,撿拾玉米秸稈一年半就可收回成本。數據分析,撿拾對象不同機器的使用壽命也不同:撿拾牧草機器使用壽命為10年,撿拾冰稻、小麥8—10年,撿拾玉米5—6年。
因此,楊世昆院長充滿信心地說:“發展撿拾打捆機械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