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公布實施以來,到2013年這十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發生了歷史性巨變,這是我國農機化發展史上很不平凡的十年,凸顯出四大特點。
十年巨變的三個標志
十年巨變的三個重要標志是實現了“一快兩跨越”。
“一快”是形成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從新中國成立到2003年的54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可以說是從零起步發展到32.5%,年均速度0.6%;從2004—2013這十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到59%以上,接近60%,年均速度2.7%,為過去54年年均速度的4—5倍,十年進展相當于過去45年。其間還出現了連續5年發展速度超過3個百分點的快速發展,形成了我國農機化發展最快的歷史時期。(見圖1)。全國農業機械化“十二五”規劃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的發展目標,將于今年(2014年)提前實現。
“兩跨越”,一是指2007年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實現了總體上從初級階段跨入中級階段的歷史性跨越;二是指2010年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過去以人畜力傳統生產方式為主轉變為當今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的歷史性跨越。
根據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標準,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小于4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大于40%,為農業機械化發展初級階段;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40—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40—20%,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級階段;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大于7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小于20%,為農業機械化發展高級階段。2007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2.5%,超過了40%,農業勞動力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38%,已小于40%,總體上已跨入了中級階段。說總體上是指當年已有17個省(市,自治區)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或超過40%,已跨入中級階段;還有14個省(市,自治區)低于40%,尚處于初級階段,反映出發展的不平衡性。但進入中級階段的地區已形成主流,全國總體上已跨入了中級階段,這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性標志。2013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59%,接近60%,表明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級階段的進程已經過半,目前已進入中級階段中后期,這既是完成中級階段歷史使命的關鍵時期,又是從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轉型升級發展的過渡時期。清醒認識這一點,對做好農業機械化工作很重要。
2010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50%,達到52.3%,標志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導的歷史性巨變。面對怎樣種地問題,現在中國農業存在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和機械化生產方式兩種生產方式,但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中國農業已進入了以機械化生產方式為主導的新時代!這個進程正在加速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十年巨變凸顯四大特點
“一快兩跨越”顯示出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突破性重大進展,開創了農機化發展新局面,開拓和進入了新境界,在來之不易的發展進程中,凸顯出四大特點。
一是成長期與轉型升級期交融,快速發展與矛盾凸顯共現,是中級階段的重要特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由重點環節機械化發展到生產全程機械化,再發展到農業全面機械化。農業全面機械化進程中,初級階段發展速度較慢,其重要特征是生產環節機械化;中級階段發展速度較快,其重要特征是生產全程機械化,所以稱為快速成長期和轉型升級期;高級階段又稱為成熟期,發展質量提升,速度較慢,其重要特征是農業全面機械化。(見圖2)
二是以農機手為代表的新型農民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生力軍和主力軍。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對加強農業基礎,發展現代農業,保持社會大局穩定協調發展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但誰來種地的問題日益凸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實際分析,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達最高峰是1991年當時高達3.91億人,之后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逐漸減少到2012年的2.58億人,21年減少了1.33億人,總量約減少34%。第一產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比重從1991年的59.7%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26.1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公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也開始實行,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出現了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持續減少(年均減少約1200萬人左右),而鄉村農機從業人員持續增加的情況(年均增加約180萬人左右),鄉村農機從業人員占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比重從2003年的10.3%提高到2012年的20.8%(見表1),也就是說,十年來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素質有明顯提升,如今從事第一產業的人,5個人中已有1個是農機人。
三是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功能互補,農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從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公布施行和農機購置補貼納入支農強農惠農政策體系以來,我國農機化發展走上了有法可依、有策可循、依法促進的法治軌道。從2004年到2012年,我國農機購置年總投入從249億元增加到857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投入從0.7億元增加到215億元,農民個人投入也從237.5億元增加到596.3億元,不斷加大投入形成了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的投入穩定增長長效機制;其間,農機總動力從6.41億千瓦增加到10.25億千瓦,年均增長4800萬千瓦,農業機械原值從3647.3億元增加到7805.6億元,年均增加520億元,2012年比上年增加691億元,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的力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農機戶從3198萬個增加到4192萬個,增加了994萬個,顯示出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戶從事農業機械化生產的主體地位日益增強,農機戶作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在不斷發展壯大。
四是成效顯著,這十年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成果輝煌、貢獻巨大的歷史時期。農業機械化加快發展,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防災減災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為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糧食增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縮小城鄉差距和“四化”同步推進,增強國家實力提供了農業機械化支撐,做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