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創立適度規模經營、市場競爭力強、生態環境良好且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很顯然,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就是要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發展,要注重在農戶分散經營、小型農業企業和大市場大競爭之間,尤其要從農業生產到銷售環節中找到一條能夠使之緊密相連的紐帶,實現農業生產與市場需求的有效對接。如何創新經營機制,怎樣提升生產效率,這是人們必須要深入思考并重點突破的現實課題,力求在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探索一條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持續發展新路子。
一是優勢互補,搭建融資平臺。積極引導和鼓勵更多有規模、有潛力的農業企業上市融資或其他行業企業投資農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解決農業投入不足問題,促進農業生產與加工企業發展壯大。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鼓勵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設備、技術、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開展股份合作、參與企業經營。目前我國農村戶均耕地僅約半公頃,農業小規模、分散的家庭經營方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必須堅持以家庭經營為基礎與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大力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二是培育主體,實施協同創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扶持發展專業合作、服務合作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主要形式是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工商企業等市場主體出資入股合作社,擴大農村新型股份合作社的資本規模,推動農民合作社由資產合作向資本合作拓展,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共同富裕。培養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應針對土地流轉主體日益多元化,跨區域流轉現象趨于普遍的實際,要深入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風險保障金制度、應健全多元化的農業服務體系,穩定農業公共服務機構,加快培育各種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搞好信息、技術、購銷、金融、農機等全方位服務。
三是規模經營,實現強效增收。現代農業發展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產品變為商品,而規模化經營是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基礎,只有形成規模才能獨具特色、培育市場、產生效益。一方面,要在做大農業生產規模上做文章,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走出一條規模化和市場化緊密融合的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子。要因地制宜,集聚優勢形成產業布局規模化,有效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布局規模化,不僅有利于生產經營管理,發展區域特色產業,而且有利于形成農產品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在謀劃現代農業產業布局時,要因地制宜地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宜游則游”的原則,謀劃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帶動農民增收、具有一定競爭力的農業規模生產園區,形成差異化布局、區域性優勢的格局。
四是創新理念,形成集成開發。要抓好農業“促一進二”,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使一產向二產加工業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延伸,以此打破一產的局限,引入二產、三產,用現代理念構建一個上中下游一體,一二三產融合,生產、供應、銷售、加工互相促進的產業體系,打造從生產起點到消費終端的完整產業鏈條。要通過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專業合作社聯動和農民的積極參與,把產業鏈緊密聯結起來,把農民真正組織起來,實現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條龍,分工合作,風險共擔。
五是依靠科技,促進轉型升級。面對資源緊缺的形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農業的轉型升級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把各種先進生產要素引進和注入農業,從過渡依賴資源向主要依靠科技、人才、勞動力有素質等轉變。加快從產品向商品轉變,這就要求必須創新業態,把市場商務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渠道和平臺。農業生產與市場商務融合,使農民能夠以市場為導向,建立電子商務營銷系統,減少流通中間環節,降低經營成本,有效拓寬市場,打破山區與沿海限制,實現農業無差別發展。同時,還可以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倒逼農民從一家一戶個體生產方式向合作社、公司化等組織化、集約化的現代生產方式轉變,通過建立綜合性市場商務平臺,或借助第三方營銷商務平臺,實現接洽、訂單和貨款支付的電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務流、信息流、資金流都在網上進行,真正體現物聯網商務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