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已經實施了十多年的補貼政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近年來頗受社會關注。未來這一政策會不會出現調整,方向又在哪里,成為新的熱點話題。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常委、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
張桃林表示,對于農業機械的補貼政策不應該是簡單的“進或退”的概念,而是應該把著眼點放在如何進一步提升補貼政策效率的問題。“在農業機械化領域,近年來,我們更多地關注了農機具的購買,今后或許可以更加關注農機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扶持,以及重點作業環節上的補助等等。根據農機化發展階段不同,發展的重點也不一樣,包括農機報廢更新、農機深松整地、保護性耕作,以及農機化體系的建設、隊伍的建設等,都是促進農機化發展應該兼顧的范疇。就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而言,我們也會對補貼的重點機具進行調整,例如從糧食作物逐步發展到經濟作物,從種植業拓展到養殖業等等,而且不僅是種植的過程,包括農業產前、產后所有的方面都有機械化、信息化的要求,這些也都會逐漸成為政策扶持的重點。”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新技術、新品種、新農機研發推廣應用”,成為農機化領域的一個不折不扣的“大禮包”。作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機新產品補貼試點,也明確進入了今年農、財兩部的政策實施指導意見中。對此,張桃林指出,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歷來都是強調政府與市場結合的方針。從農機產品來說,質量是前提、安全是保證,所有的改革都要尊重這一原則,農機新產品也不例外。他表示,農機新產品要遵循嚴格的評價和遴選制度,才可以獲得政策的支持。當然,補貼目錄的制訂本質是為農民提供信息和幫助,真正的選擇權仍在農民手中。
近年來,獲益于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我國農機工業得到了高速發展。但去年,農機工業高速發展曲線上揚的弧度出現了比較明顯放緩。除了受到制造業整體進入“新常態”的客觀環境影響之外,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張桃林表示,目前我國農機化的發展早已進入中級階段,在局部地區更是已經進入高級階段,如何更好地提高農機化水平,如何優化結構和布局,如何提高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從而帶動農機具的研發和農機工業的發展,應該成為農機主管部門、研究者、企業和所有相關人員關注的重點,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也應更加順應農機化的發展,與時俱進地進行一些調整。“主要是根據我國農機化發展的整體思路、方向、重點,來整體地進行推進。在農機化的發展過程中,農機工業要發展也會存在如何更好地與農機化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工業如何更好地反哺農業的問題。正因為如此,目前來看,正是我國農機工業調整結構、轉型升級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