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10幾年前大家用電腦玩貪吃蛇游戲的顯示屏吧?那個顯示屏和現在的手機顯示屏相比,簡直不能忍受。那么,如果與未來的硅基OLED微顯示相比,我們現在的虛擬顯示頭盔就相當于10幾年前玩貪吃蛇游戲的階段”
這一論斷在古早技術論壇引發我的思考。回望移動互聯網發展歷程,2010年代智能手機的爆發式迭代重塑了人類交互范式,而今谷歌、三星、Facebook等科技巨頭正將相似的革新邏輯注入VR領域。通過推進光學模組微型化、交互算法智能化,新一代VR設備正朝著"可穿戴智能終端"的終極形態演進,試圖復刻智能手機融入日常生活的滲透路徑。
相較于貼近日常生活的VR應用,南京全控給出了另一種思考:憑借在運動仿真領域積累的風雨項目經驗,核心技術路徑采用VR內容+運動控制的雙引擎驅動模式——通過將視覺渲染系統與六自由度運動平臺進行毫秒級同步響應,實現體感反饋與虛擬場景的精準耦合,這種多模態交互設計使沉浸式體驗突破傳統單向視覺呈現的局限
如果是市面上常見的雙人聯機互動需求,兩臺全向調節的電動單一搭配VR頭顯及觸控平板中斷,運動平臺的行程參數與內容刷新率可根據實際進行自適應調節,為了確保方案與具體應用場景的精準適配,材質工藝、交互界面等模塊都可進行深度定制。
同時我們也推出了不同的方案:為了應對不同的VR型號,也為了滿足多VR低延遲同步,我們在方案一的基礎上引入計算機,通過設備間多線程通信協議實現毫秒級的時延控制這種架構創新性地構建了"內容渲染-運動控制-交互反饋"的閉環系統,使多臺VR設備與六自由度平臺的同步精度進一步的提升有效解決了跨設備交互延遲這一行業痛點設備擴容并未增加系統復雜度,反而通過分布式運算實現了性能增益。
無論是哪種方案都具備強大的場景延展性:在消費領域可構建沉浸式文旅體驗終端(如4D動感觀影艙、元宇宙騎行系統)在專業領域可滿足航空模擬訓練、工業機器人操控模擬等高精度需求;在科研場景可支持高精度傳感器、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驗證等復雜應用。所有硬件載具均支持模塊化設計,我們的工程團隊可根據人體工學、空間限制、功能側重等維度進行定制化開發,確保技術方案與業務場景的深度耦合。
作為深耕六自由度運動平臺領域多年的核心技術團隊,我們始終致力于以前沿技術賦能虛實交互的無限可能。運動平臺與VR的深度融合僅是探索方向之一,我們更期待以專業積淀攜手業界伙伴,在虛擬現實的星辰大海中開拓更多創新應用場景。誠邀行業同仁共創未來,讓每一次空間位移都成為顛覆想象的起點。